通修高速公路第二标段项目高标准推进高品质履约,项目佳绩不断,以优质履约获业主奖励,连续两个季度荣获“季度计划目标考核先进单位”流动红旗荣誉称号,多名职工获评“进度管理先锋”称号,项目建设火力全开,奏响项目加力提速“进行曲”。
通城至修水高速公路第二标段项目,路线长16.795公里,主线采用设计速度100公里/小时、路基宽26米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公路标准建设。作为通城至修水高速公路项目重要组成部分,项目建成后,对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、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,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、改善鄂东南地区对外交通条件,完善鄂赣省际毗邻地区路网布局、促进咸宁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聚焦精细化管理,助推项目高质量发展
为推动项目高质高效建设,项目不断推进精细化管理落地见效,紧紧围绕“一个核心,两层管理,三个原则”的主要内容,抓好项目建设,致力打造标准化示范工地。
自进场以来,项目以工期为主线,成本为核心,严格执行“两层管理”,抓实项目前置管理和“法人管项目”工作。通过企业法人对项目的后台管控,强化企业和项目公司两个管理责任,将项目精细化管理穿透到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。按照“两级两层”管理架构,形成统分有序、协同有力、责任清晰、运转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。
项目抢抓工期,奋力刷新项目建设“进度条”,遵循“标准化、集约化、穿透式”原则,每日更新现场施工台账,每周召开生产例会,每月进行进度分析总结,紧盯工程工期计划、实际建设进度,对照计划工期对比分析,及时调整现场资源,提高施工工效,做到全方位、全过程施工进度管控,为项目建设“换挡提速”。
强化过程管控,突出效益最大化
面对征地拆迁困难、地理环境复杂、工期紧任务重等诸多困难,项目自进场之初,快速转换思路,迅速形成了“超前谋划、精准施策、全面推进、敏捷高效”的管理方针,发挥领导班子率先垂范作用,成立征拆协调、生产督导专班,协调解决现场问题,强化过程控制主线,根据目标任务清单制定58条工作举措,建立考核目标和责任矩阵,开展季度劳动竞赛活动,发挥项目考核奖惩“指挥棒”作用。
项目严抓安全生产管控,积极开展安全月活动、雨季专项检查工作,定期组织安全培训,每周进行安全周检查及安全周例会,检查现场临时用电、安全防护、消防设施及大型机械设备,始终保持高度的安全生产意识,坚决杜绝一般及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。
目前,项目正抢抓施工黄金期,17座桥梁桩基和下构、15段路基、13道涵洞等共计48个作业面同步施工,累计完成纵向便道13千米、钢栈桥3座、桥梁桩基362根、地系梁25组、墩柱38根、土方开挖40万立方米、填方35万立方米,清淤换填2.5万立方米以及7道涵洞。近400名工程建设者轮班作业,铆足干劲,全力以赴冲刺施工“进度表”。
运用数智化手段,打造标准示范工地
项目依托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精准管控,运用数字建造技术,信息化指导施工,聚焦施工重难点,加强技术交底,全面提升工作效率,降低管理成本,确保质量效益。
项目采用智慧回弹仪+信息平台,对现场混凝土结构质量实时监控,实现混凝土强度回弹检测有效监管,确保工程质量。项目在构件管理上采用构件二维码,将各结构构件设计、施工、检验等信息进行实时录入,现场人员可扫描二维码了解构件具体实施情况及检验状态,极大提高了施工过程中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速度,有效提高施工生产效率,推动项目建设的标准化水平,为打造精品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项目着眼于施工全过程管理,应用多项创新技术助力高品质履约。采用无人机巡检技术,充分运用科技手段,实现巡查便捷化和智能化,远程常态化高频自动巡检作业,工地巡检不再“跑断腿”。通过BIM+GIS融合技术,实现实景三维模型与BIM模型结合,辅助工程决策。与高校联合开发高边坡监测系统,实现监测数据收集自动化、无人化,自动识别边坡异常,精准预判风险点,夯实安全生产防线。